1843年以后到1864年,二十来年间,上海实际上有过两次开放。第一次开放,即开埠通商,设立租界;第二次开放,即1853年以后租界向华人开放,华洋混处,上海城市重心北移,范围扩大。然而第二次开放源于一次意外事件——小刀会起义,该事件导致的结果决定了上海城市内部的结构,影响了上海在整个中国的特别地位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小刀会起义促使华洋混处
1853年9月,受太平天国影响,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。小刀会成员占领了县城,杀死了知县,俘虏了道台,后来又把他放了。清政府立即组织力量镇压。在随后的十七个月中,起义军与清军反复较量,胜负互见。1855年2月17日,起义军全军覆没。十七个月中,大战不断,小战无数,炮轰、雷爆、枪杀、刀砍,城破人亡。战争爆发以前,县城有三十多万人,到小刀会起义失败以后,还有不到三万人,绝大部分是逃难出去了,但死亡的绝不会是一个很小的数字。
小刀会起义以前,上海的华洋两个世界,分得相当清楚。不但区域上一南一北,而且居民也是华洋分居。起义爆发以后,大批华人涌入租界。至1854年初,租界已有两万多华人。对此,英国领事、租界当局起初都持反对态度,因为这会给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,难民乱搭棚屋,对市政管理、城市卫生,都造成很大麻烦。但是,外国商人欢迎这样的局面,因为,这么一来,商业繁荣,房地产生意也大有可为。几个月时间里,租界里便已建造成供华人居住的房屋800所。租界由华洋分居一变而为华洋杂居。这时候,上海地方政府已处于瘫痪状态,自顾不暇,自然以为无法阻止居民涌入租界。
华洋杂处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,既不是出于租界当局的原意,也不是上海地方政府所乐意见到的。在华洋杂处的开始阶段,上海地方政府还试图继续管辖租界华人。1853年11月,吴健彰曾致函阿礼国,要求英国领事馆编造一个名册,载明在领事馆及租界商业机构的译员、买办和仆佣等人的姓名、年龄、住址等情况,以便将来查考,结果遭到拒绝。1855年2月24日,清政府恢复对上海县城统治之下以后,上海道又公布《上海华民住居租界内条例》,对居住在租界内的华人作了许多规定,企图恢复实行对租界内华人管辖权。租界当局对此不予合作,上海道台也无法执行登记、具结等规定,只好不了了之。
城市一体化进程加速
1860年6月至1862年6月,太平军在攻克苏州、杭州等江浙重要城市以后,先后三次进攻上海,都未能攻进上海县城,最后在清军与主要由外国人组成的“洋枪队”的联合镇压下失败。
太平军对上海的进攻,刺激了上海华界与租界城市一体化进程。自租界实行华洋杂处以后,华人便成为租界居民的主体,华人绅商在租界的利益日渐加大。至于租界的洋商,其商业伙伴本来就多为华商,彼此有许多共同利益;此外,租界西人与华界有多方面联系,单传教士在华界所设的教堂便有多座。基于在上海城市的共同利益,外国殖民主义者与华人官僚绅商结成了反对太平军的同盟。人的各种需求中,安全是最根本、最重要、也是第一位的需求。1860年以后,安全是上海城市集聚的最重要因素。中国最富庶区域江南的人口、人才、财富,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方式与速度集聚到上海。
所以总的来看,在第二次开放中,上海居民遭遇突如其来的战乱,自发突破华洋分处的藩篱,使得租界成为华洋混处的共同空间。这是当时国际、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,不是清政府或外国政府,不是上海地方当局或租界当局事先设计出来的。
作者:熊月之
(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,上海江南书院院长,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,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,曾任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史学会副会长)
来源:学习强国
原标题:《【讲好上海故事】上海开埠初期的意外事与意外结果》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中公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8 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